面對充滿誘惑的物質世界,有人追求名利,而他卻始終堅守在學術的“象牙塔”,不敢懈怠;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思潮,有人放棄動搖,而他卻一直以真理為準則,矢志不渝。
    “治學治所,肩挑雙擔,論史論政,心憂天下”———這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、中國史學會會長、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海鵬的學問之道與人生之路。
    2006年春,一篇史學研究文章《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》引起關註。文中,張海鵬駁斥了一些人否定近代中國人反帝鬥爭的觀點。
    為了及時發表這篇文章,已承擔繁重行政和學術研究任務的張海鵬白天“擠時間”查資料,晚上熬夜到凌晨。短短5天,一氣呵成。他以一種“戰鬥的心情”在文中寫道:“研究和解讀歷史,是非常嚴肅的事情……如果寫成人人心中的歷史,則言人人殊,失去歷史的本來面目,如果拿這種歷史去教育青年,就會貽誤青年。”
    2007年,由張海鵬主編的《中國近代通史》宣告出版。這套十卷本、550萬字的叢書首次以政治史為框架,突破了以往中國近代史只寫到1919年的老規矩,貫穿了1840年至1949年中國社會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外交、軍事等各領域,是近代史學界公認的“第一部大部頭”。
    如今,年過古稀,張海鵬的工作任務絲毫未減。從《中國近代通史》到《臺灣史稿》,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《中國近代史》編寫到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籌備,他力爭要“為相關研究領域留下若干鋪路石子,可以留作後起的研究者參考”。
    “我是黨和國家多年培養起來的學者,我要為黨為國家的歷史學領域站好崗、放好哨。”這是他的諾言,也是他的行動。
    張海鵬在學術風氣上鼓勵“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”,在學術觀點上尊重原創、不壓制人。他擔任所領導的16年間,從沒有主動參加院、所的評獎,而“把機會多留給年輕人”。
  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《青年學術論壇》(2001年捲)的封底印有張海鵬的一段話:“我們還要做出更多努力,比如還要培養他們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下功夫,使那些即將成為知名學者的年輕人記住,並且發揮近代史研究所範文瀾、劉大年等老所長遺留下來的傳統,即不僅要坐冷板凳,扎扎實實做學問,還要保持正確的研究方向,對國家、對社會抱有嚴肅的責任感。”
    新華社記者 吳晶、施雨岑
  (原標題:尊重原創、不壓制人———史學家張海鵬小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h52nhlav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